小BABY頭歪一邊,該怎麼辦?

邱熙亭醫師

  2個月大的小毅在例行小兒科預防接種門診時,發現頭習慣性歪一邊且在脖子上摸到一腫塊,家長也抱怨他睡覺時頭老是偏一側,會診復健科診斷出是嬰兒肌肉性斜頸,家長持續配合物理治療師的復健治療後,小毅目前已是個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。

  斜頸(肌肉性斜頸),俗稱歪脖子或歪頭,常因頸部最大的肌肉「胸鎖乳突肌」緊縮、發生纖維化所致,一千個新生兒中,約有6.5個小寶寶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斜頸。嬰兒斜頸的發現,多因在脖子上摸到肌肉腫塊而來就診,除了頭部及下巴的歪斜之外,變硬、變短的肌肉,也會使頭部向患側的轉動不靈活,若不易觸摸確診時,醫生會藉由頸部肌肉超音波作更詳細檢查。

 

造成斜頸症的原因很多,可區分為四種:

  • 肌發性斜頸:胸鎖乳突肌攣縮引起,為發生率最高的一種。典型的單側胸鎖乳突肌攣,把頭頂拉向患側,下巴斜向對側。
  • 骨發性斜頸:由於枕骨、第一頸椎、第二頸椎的骨骼結構性異常或它們之間的關節發育不正常引起。
  • 眼性斜頸症因斜視而續發姿勢性斜頸。
  • 神經性斜頸:起因於腦部病變或脊髓腫瘤,所導致的頸部張力性痙攣,常合併肢體肌張力及動作功能異常。

  斜頸除了頭部及下巴的傾斜外,也易造成患側臉頰萎縮,而有大小臉、肩膀一高一低,甚至脊柱側彎的現象;加上睡覺時頭部長期歪斜,也會造成頭骨的扁平和變形,因此嬰兒斜頸症一定要及早治療。

 

  如在六個月內施以適當的物理治療,能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,甚至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。治療的方法是搭配超音波熱療,輔以大拇指輕按摩肌肉硬塊,並將嬰兒的臉轉向患側,逐漸使下巴能靠到患側的肩膀,如此每天做三到四次,每次約五到十分鐘的牽拉運動(如圖2)。餵奶及玩耍時,儘量誘使嬰兒的頭部轉向患側,都可以使纖維化的肌肉達到伸展、延長和軟化的目的。如果物理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,在BABY一歲後則應積極考慮手術治療。

 

  相信在小兒科及復健科醫師的規律追蹤下,加上家長居家及物理治療師的復健治療,多數斜頸BABY都可以恢復正常,健健康康地長大。


聯絡我們 Contact FAVOUR CLINIC